首页>>新闻资讯>>行业资讯>正文

基因检测 推进个体化用药 2010-08-26 07:29:50      来源: 健康报       责编: 管理员

     

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,基因组信息和分析技术正逐步运用于临床诊治,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项目也走向临床。

个体差异需要个体化用药

现行的用药模式是依据病情和医生的临床经验选择药物,适应症和剂量范围则依据临床试验中多数人的结果或平均值而设定。换言之,药物和剂量对多数人有效,对少数人无效或有害。问题在于用药前无法知道你是属于“多数人”还是“少数人”。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每天开出300万份无效或错误处方;美国2004年统计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人数是车祸死亡人数的两倍,因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的医疗费用超过1000亿美元。

关于个体差异,我们以酒量差别为例来说明一下。酒精在体内由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,乙醛再由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,乙醛是造成醉酒和中毒的元凶。醇脱氢酶活性低或醛脱氢酶活性高的人,体内乙醛的水平就会低,醉酒和中毒的可能性就小,则酒量相对较大。研究发现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冬季缺少新鲜蔬菜,冬季常食用含醇或醛的腌制蔬菜,结果东北人醛脱氢酶水平高于南方居民。

药物在体内也一样经过吸收、转运、代谢转化、分布到发挥作用的器官,发挥作用后经尿或便排出体外。这些重要环节均有各种相应的蛋白参与。生活环境、饮食习惯等外界因素的差异,在进化和选择下形成蛋白质或量的差异,因而造成个体间药物反应的显著差异。例如心得安的最佳药物浓度个体间相差40多倍,抗凝血药华法令相差20多倍。通过检测基因预测蛋白表达水平或功能,将提供合理和安全用药的依据。

基因检测指导个体化用药

目前由于药物基因组学知识的局限性,尚不能对每种药物进行检测,只能集中在迫切需要的领域。如肿瘤治疗药物的基因检测是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最多的,一方面是因为肿瘤治疗观察疗效需要的时间长,依据疗效调整用药往往会贻误治疗时机;另一方面是肿瘤治疗药物有效剂量到中毒剂量间的差距小,医学上称之为“窗口窄”,易发生毒副作用。在国外已有部分抗肿瘤药物用药前要求进行基因检测。

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心血管疾病,美国心脏病学会曾推荐用维生素E、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预防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,但部分患者却会增加发病和死亡率。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证实,肝血红蛋白(Hp)基因型是影响维生素E保护的重要因素。Hp常见Hp1和Hp2两种亚型。Hp2-2基因型患者服用维生素E减少中风、心肌梗死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超过50%,而Hp1-1基因型患者无明显效果。而如果Hp2-2基因型患者服用维生素C则不但起不到保护作用,反而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。所以无论治疗还是预防都应该因人而异,采取个性化方案。

与常规临床检测不同的是,由于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尚不普及,基因检测技术尚有一定难度,目前仅有少数医院或专业化医疗机构有能力开展。前不久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共同发起设立了“生物医学技术临床转化专项基金”,将有助于普及个性化用药知识和推广基因检测技术。